居民资金还在银行里,A股凭什么创新高?(上)

2025-08-21 09:54
背景:据国内券商测算截至6月末,居民已形成了约33.57万亿元的超额储蓄,据中性估计,金融市场可承接约1.84万亿元以上的资金流入,金融资产正在成为承接“搬家”资金的主要去向。

一,存款真的搬家了吗?

1.1 “存款搬家”论:叙事与现实的博弈
主流叙事及其支撑证据
当前,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,中国居民部门积累的巨额“超额储蓄”正蓄势待发,准备涌入权益市场 。这一叙事的逻辑基础是,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、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下滑,传统投资渠道的吸引力大为减弱,从而迫使资本寻求新的出路 ,根据央行8月13日的数据:7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000亿元,同比多增1.3万亿元,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.1万亿元,同比多减7800亿元;非银存款增加2.14万亿元,同比多增1.39万亿元。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,居民超额储蓄是金融市场潜在的增量资金池,而金融资产正成为承接这部分资金的主要去向 。据估计,居民储蓄的总规模高达160万亿元人民币,这为股市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。
这一理论得到了部分宏观数据的初步支持。例如,央行数据显示,非银行业金融机构(主要包括证券公司、保险公司等)的存款出现了显著增加,这被一些分析师解读为居民资金通过金融中介流入资本市场的前奏 
理论上,这种资金迁移一旦形成趋势,将直接扩大股市的资金池,提升交易活跃度和股价弹性 。更进一步,政策制定者期望通过激活股市的“财富效应”,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,形成一个“股价上涨-财富增加-消费扩大-企业盈利改善-股价进一步上涨”的良性循环,从而为疲软的宏观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。从国际经验来看,日本和美国在利率进入低位区间后,都曾出现过居民资产从固定收益向权益投资转移的趋势,这为中国的“存款搬家”叙事提供了历史参照 。
1.2  只有2025年才有海量的居民存款到期吗?
如果居民存款入市这个叙事能够成立,为何2022-2024年没有出现海量的居民存款入股市的情况?
根据招商证券的数据,大额存款到期每年是常态(2022年71万亿元,2023年83万亿元,2024年91万亿元),市场权重指数隐含回报超过存款收益也由来已久,只要市场情绪配合,每年都有存款入市的潜力。2025年到期规模约105万亿元,2026年及之后到期规模约66万亿元。其中2025年的105亿到期存款看起来数字比较多,但是和往年比也在合理区间内,短线存款搬家资本市场是短线市场情绪的结果,而非原因。
1.3 居民资金并没有大幅跑步入市
一是散户参与度不高。基于iFind测算的散户参与数量表征行情的散户参与度,当前散户参与度不及去年“9·24”行情,距离2015和2020年牛市也有较大差距。

二是散户资金流入有限。以小单净买入金额表征散户净流入额,数据显示当前散户资金流入有限,明显弱于去年“9·24”行情和今年2月DeepSeek行情。

三是银证转账余额回落。根据地方统计局公布的银证转账余额高频样本数据,估算全国总体数据,近期银证转账余额出现边际回落,散户尚未大举入市。 

综上所述,根据招商证券和西部证券的研报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第一存款入市是市场情绪刺激的结果而非原因】,第二,至少在2025年8月初,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存款资金,居民资金入市的情况 ,最直接的一个铁证,就是货币,债券,股票ETF的净流入对比,截至8月13日,货币,债券ETF依然是正流入,而最新数据显示(8月20),8月股票ETF整体转为小幅净流入200亿元,改变了上周净流出的状态。

第三,居民存款减少万亿级,代表资金"活化"程度提高,可能是资金转移的初步迹象,但还不构成长期的趋势,目前的信号仅指向散户直接入市迹象初现。

二,外资在干什么?

外资一向被认为是聪明的资金,其动向可以作为长线投资投资的风向标,那在A股散户“跑步入市”的叙事下,外资在干什么

2.1 A股走势强于港股,但AH溢价率反而创下2020年以来的新低

A股虽然指数涨幅高于港股,但在A股上涨的同时,南向资金和外资由于资金配置需求,也在不断抄底港股尤其是H股的优质资产,8月以来84%的H股表现是优于A股的。这说明即便A股指数大涨,但是外资配置的重心依然在港股。

2.2 根据彭博社和广发证券的数据,截至2025年8月13日,外资长线周期依然以净流出为主,短线观望意图明显。

上交所数据显示,截至二季度末北向资金持仓市值为2.29万亿元,较2024年末仅增加871亿元,外资总体流入较为有限

截至8月13日,A股主动外资净流出1.5亿美元(相比上周流出2.9亿美元规模收敛),被动外资净流出1.7亿美元(相比上周流出4亿美元规模收敛);H股主动外资净流出0.03亿美元,相比上周流出0.05亿美元规模收敛,被动外资净流出0.02亿美元(相比上周小幅收敛)。外资近期流出力度在减弱,已逐步进入回暖阶段,但流入额度尚未形成主力增量。这意味着外资目前仍是“观望者”,尚未真正成为推动A股走高的大量力量

2.3 外资对于港股就非常有趣

主动资金持续在流出,2024年10月被动资金猛增,2025年5月见顶之后一直维持不变,小幅震荡,并没有明显的增长。

根据彭博社,广发证券的数据,截至2025年8月13日,可以得出一个结论,外资并没有大局进入A股,跟随散户跑步入市,比较有趣的反差点在于,对港股,外资持续保持了被动资金的配置,但是主动资金长线角度A股港股都在持续的流出(可能是外资觉得市场短线的博弈难度太高?),对A股,外资更喜欢做短线波段(周频流进流出变化明显),但是长线依然看不到资金净流入明显逆转迹象。

2. 4 美联储降息预期(9月可能降息)可能逆转流出

对于外资而言,最重要的观察窗口是美联储的降息预期,如果美联储9月超预期降息(25基点)以上,会改变外资观望的趋势,带来美联储降息或带动外资回流新兴市场,包括A股的预期。

三,A股的行情是谁拉升的?

3.1 西部证券的数据说明,目前入市的是高净值投资者,包括私募、杠杆资金和游资。

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,同时龙虎榜活跃度直逼2015年,说明当下活跃的短线资金以杠杆资金和游资为主。

3.2 机构开户明显增加,私募规模持续扩张。

和14,15年散户+杠杆资金的杠杆牛不同,这一轮行情很明显的是由A股的机构资金推动的。机构投资者的新增开户增速远远高于散户。

3.3 主动偏股基金发行30.4亿份,仓位趋势回升

主动偏股基金发行 30.4 亿份,较前两周状态有所回升,若市场进一步回暖,公募发行有望攀登 7 月高点。机构在不断加仓普通股票型基金仓位与上上周的
85.73%保持不变,偏股混合型基金仓位从上上周的 75.62%上升至上周的 76.32%,灵活配置型基金仓位从上上周的 63.90%上升至上周的 64.18%。整体来看,公募仓位保持较高水平

可以很明显的看出,目前所有数据都指明,A股的反弹,是由市场的机构资金驱动的慢牛行情。

3.4 散户主要是通过银行理财资金被动入市。

居民资金正从存款转向理财、基金等资产,表明存款“搬家”而非直接入市

鲁ICP备2025163388号-1